闲置工厂之困
日期:2017.08.30
湖南一家闲置三年的陶瓷工厂一隅。
广东恩平一家已停产三年的陶瓷工厂,露天停放的铲车锈迹斑斑。
湖北一家倒闭多年的西瓦生产企业,厂房内一片狼藉。
安徽一家已停产的陶企,挂出了厂房出租的广告条幅。
斑驳的字迹、残破的门头、锈迹斑斑的铁锁,透过工厂的围栏,满目的残垣断壁和脏乱的路面,肆意生长的蔓蔓荒草,几近齐人高……除了一个老人、一条狗仍旧执著地“坚守”,沉睡中的工厂如同死城一般寂静。
这是本报“陶业长征”调查小组6~7月份在湖北、湖南、广东、安徽、东北、广西等多个省份“闲置”工厂看到的共同景象。细数之下,这样的工厂仅在湖北、湖南就有七八家之众,在各省的占比亦达到了10%——产业洗牌的剧变时代,市场竞争猛烈而残酷。这些“沉睡”的工厂大多因设备陈旧、经营不善而倒下,也有的因环保被强制停产、等待拆除……
如今,对于“闲置工厂”而言,褪去昔日的繁华喧嚣,它们每天都冷冷清清。而如何处理这些工厂,让其重获新生,也成为了令当地政府头疼的事情。
曾经的喧闹已成回忆
虽然已时过三年,但吴建国仍清晰地记得当年华雄陶瓷厂门前车水马龙的喧闹景象:每到傍晚黄昏,不远处的陶瓷厂灯火阑珊、星光映衬,空气中漂浮着刺鼻的硫磺味,轰鸣的机器声不绝于耳,下班后的工人们陆陆续续地走出厂门,结束一天的疲惫。
这也是吴建国一天之中最忙碌的时刻,这个30出头的小伙在湖南岳阳新墙镇上开了一家小饭馆,饭馆与对面的华雄陶瓷仅一桥之隔,得益于当地陶瓷产业的兴旺发达,饭馆的生意红红火火,食客们大多来自周边的陶瓷工厂。此时的小镇街道,处处交织着酒香菜香,好不热闹。
“但现在,比起高峰时期,生意冷淡了许多。”吴建国说,他们与陶瓷厂一荣俱荣,随着陶瓷产业的不景气和周边“闲置工厂”的增多,周边的餐饮业也大受影响。“有时候一天也接不了几单生意。”
变化最大的,莫过于陶瓷工厂。如今每到夜晚,偌大的工厂一片黑灯瞎火,徒剩下黑黢黢的厂房轮廓和蛙叫虫鸣,在周边零星而微弱的灯火中若隐若现。
最近三年,这样的图景在全国各大陶瓷工业园中颇为常见,仅岳阳县的七家陶企中,就有三家处于破产和“闲置”状态。倘若再加上因环保、销售而暂时性全面停产的,这些已停止“脉动”的工厂广泛存在、遍布全国,艰难地等待“脉搏”的重新跳动之时。
“短命”的工厂——绝大多数存活时间不到十年
梳理这些“闲置工厂”的信息资料,不难发现,它们大多数还十分“年轻”——兴建于2007年以后的产业转移浪潮,因经营管理不善,集中病殁于2014~2016年,存活时间前后不过十年,而更有“短命”者甚至仅存在不到5年就已严重资不抵债,厂房和办公楼还未完全建成,就已走向“死亡”,还有的厂区土地已经平整,还没来得及动工建设就死于襁褓……
如湖北天冠陶瓷,成立于2007年,病殁于2014年;湖南华雄陶瓷与天冠的命运惊人相似,有着完全相同的发展轨迹;而距华雄陶瓷不到2公里的湖南百森陶瓷创立于2010年,仅走过六个春秋,至2016年底就停止生产,尔后宣告破产……
类似的陶企,在陶瓷信息报“陶业长征”调查和统计名单中,还可以罗列一长串,仅已完成调查的湖南、湖北、安徽、广西、黑龙江、吉林等省份,就已达到二三十家。
工厂的倒闭、闲置与2014年以来全国瓷砖产能逐步达到峰值及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有着密切关联。
2007~2017,十年间中国瓷砖产量高速扩张,从2006年的40亿平方米飙升至2014年的破百亿方。
可以说,2014年是中国建陶行业发展的拐点,走过疯狂而野蛮的产能暴增时代,这一年陶企的扩张止步,全国少有新建工厂和新建生产线。
数据显示,自2014到2017三年间,全国大部分新兴建陶产区的扩张停滞,并开始步入优胜劣汰和软实力提升的新阶段,正因为猛烈的洗牌和部分陶企的退出,一些省份的瓷砖产量对比三年前不增反降。
同时,陶企创立时间距2014年愈近,倒闭与闲置的可能性愈大,如新兴产区广西,其中的岑溪市名爵陶瓷已停产近三年、桂平市大成陶瓷停产两年多,两家陶企分别创立于2014年与2011年,工厂仅投产半年及三年,就已进入“沉睡”状态。另有较多的陶企无声无息间,正处于停产与破产的边缘,随时有可能步入“闲置工厂”行列。
城市的扩张与产业的扩张,二者的关联在十年间也由和谐转变为矛盾——部分曾经地处市郊的陶瓷工厂,伴随着快速到来的城镇化,已成为市中心的一块沉重“伤疤”,它们与城市格格不入,不得不被政府强令停产,长久闲置。
“重生”之路坎坷重重
在许多的“闲置工厂”,陶瓷信息报记者看到,曾经的现代化厂房饱经风雨冲刷,已经残破不堪,车间内的生产设备及叉车、铲车,甚至是电风扇等配套设备早已被尘封,布满锈迹。还有的工厂,露天堆积着大量被雨水冲刷成千沟万壑、一片泥泞的原料……可以想象工厂停产时的匆忙。
令人唏嘘的是,这些曾经在一片荒郊上盖起的陶瓷厂,在经历短暂的繁华后,又重归荒芜,留下的只剩一片狼藉和曾经的回忆。
然而,这些占据大量土地资源的“闲置工厂”如何重生,也成为地方政府的麻烦,在产业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盘活这些“沉睡”的工厂,实现华丽转身,至今仍缺乏有效的处置方式,“重生”之路坎坷重重。
拍卖、租赁、重组成为最常见的处理方式,但最近几年成功者愈加少见。由于市场行情的艰难,陶企倒闭后很难再像过去一般,立马通过承包租赁恢复生产。即便是成功被租赁的陶企,也较多地再次陷入困境,“二次破产”。
拍卖的成功率更低。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10来家陶企被挂牌拍卖,涉及拍卖资金近亿元,但都因无人竞价而流拍。如湖北一家倒闭陶企,自2014年起两年内遭遇七次流拍,投资1个多亿建设的工厂,七次起拍价从7000万元降到2000万元,仍无人接手,最后不得不将财物分隔处理,并贱卖。
运气较好的,坐拥地利之便,土地被房产开发商购买,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商品洋房,也有的厂房被跨行业低价租用,变身物流仓库……但更多地处郊区的陶企至今仍荒废,湮没于漫漫荒野之中,成为令各方感到烫手的山芋。
实际上,在“闲置工厂”中,大多曾是当地的“明显”企业,被誉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标杆”,受到政府的政策鼓励和支持,然而辉煌仅为一时,短短数年后,就从“明星”沦为“弃儿”,命运的逆转让陶企猝不及防。
而“闲置工厂”大量产生的根源是,曾经盲目而无序的产业扩张,和当前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