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语录
日期:2017.02.15
行业趋势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常务副会长缪斌:
2016年对于陶瓷行业而言,是平静、但又蕴藏着各种危机和风险的一年。今年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发布了第一个,也是几十年来唯一一个没有量增长的“十三五”规划指导意见,预判到2020年,整个行业的产量和需求量会比2015年略有减少。整个这五年期间,行业从市场需求或者从量上来说,是一个平稳、振荡向下的走势。
目前陶瓷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和挑战首先体现在煤炭等原料价格及生产成本的上升,另外是环保整治的持续升级和加码。机遇体现为两方面,一是由于当前整个中国经济仍处于下行趋势,很多地方政府为了维持经济增长,还未对陶瓷行业“下重手”;二是我国房地产泡沫还一直在沸腾。
因此,“十三五”是建陶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去产能、去库存是首要任务,预计至少四分之一的产能在“十三五”要被淘汰,这也意味着会有一批建陶企业在“十三五”期间要出局。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秘书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尹虹:
稳中求进将是2016年陶企主旋律。2016年瓷砖产业仍然是产能过剩、产量过剩的状态,市场的压力迫使陶企频频停窑,减少产量,消化库存,一些资金运转不健康、产品销售不顺畅、经营管理不到位的陶企会出现类似2015年的倒闭或更严重。
当前国内建陶行业品牌集中度不断提升,已经进入了品牌消费的年代,瓷砖中高端产品品牌化,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而低端产品则不断陷入价格战,市场竞争越来越残酷。为此,建陶企业只有注重营销与品牌建设才能成功突围。
企业只有找准定位,品牌化运作,未来才有出路。品牌定位应先了解陶瓷品牌的特点:首先,陶瓷不是完全的终端产品,有材料特性,也有部分终端产品的特性;其二,瓷砖品牌认知度不高;其三,品牌关注度不高;其四,品牌集中度偏低;其五,区域品牌甚至大过产品品牌。
广东唯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平:
供给侧改革是今年两会的一个热词,建陶行业产能过剩较严重,过去市场容量足够大,高中低各个层次的产品都有其市场。建陶行业目前主要任务是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增产能。我国陶瓷产业目前缺乏准入门槛,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国内市场迅速饱和甚至过剩;企业数量多,平均规模小,集中度低的问题与其他行业相比极为突出。
因此,应着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进全产业链整体升级、向价值链高端转移,加强技术改造、兼并重组,促进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应着力推进协调发展,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原则,以产业链为纽带,以资源要素禀赋为依托,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会长、佛山欧神诺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鲍杰军:
未来产品、装备、运营和员工都将会进行全方位变革。市场需求增长停滞、中国劳动力市场成本上升且出现用工荒、主流消费群体正在代际转换,这就是中国瓷砖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落地到行业中,未来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四个方面,从产品上会走向功能化,装备发展会趋向于柔性化,企业的运营趋向于互联网化,企业的员工的结构会趋向于白领化。
企业经营
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骆水根:
陶瓷行业与房地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房地产要去库存,瓷砖也要去产能。目前因为房地产市场下行,中国瓷砖行业市场在进一步萎缩,只有注重技术发展才能使得企业不断发展。而能够升级换代的,有创新能力的,敢于否定自己的企业才能在这一次调整当中生存下去。
广东唯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平: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我相信2016年确实不比2015年好,应该说还是处于寒冬的阶段。但是在这个阶段,市场确实是向好品牌集中的,这也有利于企业在产品创新、智能化制造,包括品牌建设和渠道建设全方位综合实力的体现。
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新明:
陶企转型升级是企业生与死的抉择,陶企面临着产能过剩、环保压力和互联网冲击压力。陶企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转型升级,一是加大创新,生产创新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工艺创新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二是关注环保减排,这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三是信息化改造和智能制造,及时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四是行业整合抱团发展,譬如集中采购,可以降低成本。
简一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林:
建陶行业如今产能过剩达到40%,个位数增长持续了三年,去年甚至达到负增长。行业创新力严重不足,低价低质,供给过剩,打价格战,没有真正的大众品牌等问题都制约着产业发展,随着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去杠杆、补短板几大举措的落地,未来行业洗牌的速度会不断加快。且未来五年行业的大格局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中国与国外品牌的差距还很大,目前在国际市场,中国瓷砖的价格仅为国外品牌的1/3,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创新力和产品力。因此,未来企业发展必须走三条路:品牌优势,创新优势或规模优势。未来只有三类企业能够存活,一是具有创新优势的企业,二是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三是具有综合成本优势的企业。
环保
广东陶瓷协会会长陈环:
今年以来,随着我国大气污染情况的进一步加剧,国家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也越来越大。新环保法的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的落实、陶瓷工业污染排放标准的争议及修订等环保事件无不与长期以来戴着“三高”帽子的陶瓷行业息息相关。“十二五”规划纲要对陶瓷行业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多更严格的要求,环保新标准将使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或将带来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产业转型、品牌升级已成大势所趋。在国家对行业标准严格执行、提出更高要求之际,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整改,起码可以赢得时间和机会。
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张旗康:
思维方式决定了企业的行为,也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传统陶瓷行业高资源消耗、高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是环保整治的重点之一。如果企业经营者短视、消极、抱怨,那企业走不远,也活不长久;只有健康而积极的思维,才能引领企业闯过一个个难关并不断成长。
只有生产安全、环保安全,企业才有生存安全,才能持续发展,才不愁有盈利的可能,才能有技术和管理创新等品牌发展。企业要发展,必须要从原来的“亚健康”逐步提升为真正的健康体质才行。
广东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边程:
企业开展环境治理就一定要付出代价。工业领域烟气治理没有优惠政策,工业领域环保治理也没有显著回报。11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家能源会议时指出,针对有限能源的高效利用,能源生产需要优存量,把清洁高效用煤的推广应用,作为能源变革转型发展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现在希望有关部门推动政策落地,否则,一个企业倒闭事小,工业领域清洁用煤高效利用的政策将有可能推行不下去。
国家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处长赖晓东:
毫无疑问的是,未来环保肯定会越来越严,并且趋势不可改变,但在环保政策上,我们现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让环保直接进入市场,将企业的环保运营成本明细化。根据相关报道,目前淄博还有陶企在环保问题上处于观望状态,从趋势来看,我建议企业趁早做好准备,提升环保意识。
在环保改造和绿色生产道路上,陶企可建立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变被动为主动,精准把握环保政策风向,减少环保带来的突发风险;其次进行更大的信息公开,企业自己给自己增加压力,对于企业来说,信息越公开,越容易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同时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从团队合作、治理技术等方面共同推进环保发展。
互联网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会长、佛山欧神诺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鲍杰军:
今年以来,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业界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互联网时代更注重消费者的体验与服务,远离消费者,这是建陶行业最大的危机。与消费者零距离接触,缩短中间环节,才是通往商业模式的密码。一方面企业通过大数据可以精准地找到消费者的需求;另外一方面,我们知道了需求,就可以定制价值曲线,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做匹配。
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新明:
对于处在转型升级之中的陶瓷企业来说,唯有在做好产品、服务的同时拥抱“互联网+”,才能找到出路,而且步伐要快。
广东金意陶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乾:
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即终端展示电子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市场营销互联网化、经营决策大数据化来改善、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是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这个“连接器”,现在可以连接经销商,未来将连接消费者。
广东兴辉陶瓷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总经理柯显仁:
“互联网+”是一个专业的领域,每种形式的出现都有可能获得成功,但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专业团队的支撑和资本的投入。与其说“互联网+”,不如说“+互联网”,陶瓷企业的互联网家装之路,重点应是为这些平台供应优质品牌产品,依托这些平台服务消费者。
QD瓷砖总经理孙世权:
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消费体验感是无法取代的,陶企应更加注重设计及体验更加人性化。现在都在提“互联网+”,重要的是应该思考如何“+”如何与威力的主流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相结合,这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
陶瓷行业是传统行业,消费过程离不开体验,产品只有通过一定的空间展示才能体现出产品效果。因此某种程度上传统行业、传统渠道、传统网络以及传统的管理方法不能动摇,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强化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