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风暴下陶企是否能安全着陆?-佛山陶瓷学会

环保风暴下陶企是否能安全着陆?

日期:2016.08.20

 四建陶产区环保现状调查,部分企业正面临或即将面临停产整顿危机

 

2016年,建陶行业的环保大锤再度重重落下。

3月开始,山东淄博率先迎来了“史上最严”环保整治,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20余家淄博陶企被下达停产治理通知,14家企业甚至直接被责令停产治理6个月;随后,为配合G20峰会的召开,山东淄博、临沂以及河北多地陶瓷企业被限产或停产;7月14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小组先后进入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等8个省(自治区)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河南、江西等地的建陶产区相继传出陶企被责令停产整治的消息,引发了行业高度关注。

“动真格了!”四川某陶企负责人的一句话道出了大部分行业人士心中共同的感慨。

环保大势已成常态,这对于所有的陶瓷企业来说都是一场大考。重压之下的陶瓷企业是否能顺利过关?据日前本报记者从山东淄博、江西高安以及河南、四川等建陶产区收集的信息显示: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做好准备,严阵以待;但是也有部分企业正面临着或即将面临停产整顿的危机。

 

图为经过严厉治理后,厂容厂貌发生巨大改变的山东淄博某陶企工厂一角。   摄影/张新生

 

 

山东淄博:环保利剑仍高悬头顶,陶企严格律己加速升级

 

进入2016年,淄博产区便迎来了“史上最严”环保整治。在短短一个多月内,就有20余家抽查不合格陶企被下达停产治理通知,14家陶企甚至被责令停产治理6个月。与此同时,淄博市政府也明确要求,最晚至年底,淄博市将关停全部熔块生产企业,一家不留。

6月4日,淄博市淄川区环保部门再次下发《关于保障G20峰会空气质量建陶企业停产计划的通知》。通知要求,原则上只有一条生产线的建陶企业,每月半数、轮流生产;两条生产线的建陶企业,停止1条生产线生产;两条以上生产线的建陶企业,按照一半产能停止生产线。

据记者了解,截止目前,此前因环保不达标而被当地政府限令停产的近20家至今无一复产。而按照淄博市有关部门下发的《关于保障G20峰会空气质量建陶企业停产计划的通知》要求,对于拥有奇数生产线的陶企来讲,属于第一批次开工生产的企业现已停产,生产线现处于停产状态;而属于第二批开工的企业已经复产,但目前政府依然禁止陶企夜间制粉。

 

受减产、限产影响,淄博陶企客户大量流失

据了解,自淄博政府明令禁止陶企夜间制粉后,超9成以上的淄博陶企出现产能减半;同时G20峰会限产令的出台,给淄博陶企的正常生产与销售造成了一定影响。对于部分企业来讲,客户流失较为严重:由于担心拿不到货,部分企业的贴牌商、经销商只能选择到周边产区备货。

据记者了解,由于目前的实际产能不能满足客户需求,部分陶企不得不退客户订单。贴牌商的主动或被动退出,对于以贴牌为主的陶企而言无疑是一种深度打击;但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环保重锤也倒逼淄博陶瓷加速转型升级。“确切地说,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整治,淄博陶企不仅环保意识增强,更重要的是,陶企懂得了未来要靠品牌、高附加值产品、差异化发展等提升竞争力”。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资深人士表示。

通过近年的一系列治理措施,不难看出淄博政府对于建陶行业的关注以及对企业进行品牌建设的鼓励。但在走访过程中,记者获悉,目前最令企业担心的还是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因此不少企业在投资上有顾虑。他们表示希望产区政府能够尽快出台适合建陶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以利于淄博建陶产业加速升级进程。

 

陶企严格律己,环保设施建设费用最高破1000万

对于建陶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环保治理,淄博市一政府部门负责人明确表示,环保治理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企业要发展,环保是基础,在环保治理的投资方

面,我们是舍得投入的。”淄博一陶企负责人如是表示,“可以说,现在淄博陶企的治理能力远远高于政府要求,即使三年之后环保要求再提高,环保设施的处理能力也能满足要求”。

据了解,自去年底以来,淄博产区有多家陶企仅用于环保设施建设的费用近1000万元,多数陶企一条生产线至少投入200余万元用于环保设施改造。而今年以来,陶企除积极投资力度,对环保设施进行改造外,部分企业还对厂容厂貌进行建设。如狮王企业近期投资1000万元对厂区绿化、外立面等进行了全方位建设。狮王企业董事长刘宝表示,希望通过一系列努力,不仅要将企业建设成为花园式生产单位,更要将企业建设成为文化创意园。

环保的高压,迫使淄博陶企一再提高自我要求,变被动为积极主动配合,甚至是以远超政府要求的标准进行环保设施改进。如有企业将原来一套900条布袋的除尘装置增加到现在的1500条,目的就是为大幅度加大布袋除尘器的处理能力,应对未来发展需要。

除此之外,亦有部分陶企对脱硫塔高度、直径以及喷淋效果进行进一步完善,甚至有企业投资100万进行了增容。在经过改建之后,不仅喷头增加了,喷淋泵的功率也大幅提高,使得整体喷淋雾化效果得到绝对提高,烟气被全部覆盖。如金亿企业将脱硫塔高度由原来的15米,升高到了现在的30余米。

而陶企增加的环保运行成本一直攀升,这也将成为陶企必须走高附加值研发的驱动力。

  

四川:未通过环保验收的企业或将停产整治

 

7月14日开始,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小组先后进入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等8个省(自治区)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在全国各地又将掀起一轮新的环保整治风暴,这给四川的陶瓷企业敲了一记警钟。

“四川省很快就会被列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的名单,届时陶瓷产业将会是中央环保督察小组重点关注的对象,所以在此之前也希望企业能够提前做好准备。”西部瓷都夹江陶瓷协会常务副会长刘荒对记者说道。

据了解,在历经长达一年之久的环保专项整治后,四川产区在陶瓷环保治理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截至目前,产区内80%以上的陶瓷企业都已经完成了环保治理验收,部分企业还获得了由当地政府颁发的排污许可证,但当前仍有部分企业没有通过环保验收组的验收。因此,这一批没有获得验收通过的企业将面临停产整治。

日前,记者在夹江产区中企业走访时了解到,虽然自去年《新环保法》颁布后,四川各地陶瓷产区都积极开展环保整治行动,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近期随着环保督察小组进驻各省,陶企停产整顿的消息频频传出,也引起了不少四川陶瓷企业老板以及产区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动真格了!”某陶企负责人感叹到,“不加以重视肯定会吃大亏。”面对来势汹汹的环保重锤,受访企业家表示十分无奈,据了解,近年来,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逐年增加,这也无形中也加重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多次产区调查中记者了解到,由于在环保治理方面资金投入过大,已经给不少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但也有企业对此轮环保整治表示出了积极的态度。夹江盛世东方生产负责人张文惠表示:“四川陶瓷企业这些年都在加强环保意识,无论是新线的规划设计,还是传统老线的技改升级都已经把环保问题摆在首要的位置来考虑,所以在新一轮的环保风暴中企业拥有足够的底气”。据了解,截至目前夹江产区内已经有90%的企业通过了环保治理验收,其中盛世东方、索菲亚、广乐、建翔等新线的环评也都通过了审批。

  

江西高安:20家陶企被证实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在中央环保督察小组进入江西后,自7月底开始,高安市政府和当地环保局对被举报的企业进行了排查,其中包括数十家陶瓷企业。根据高安市人民政府网公布的《高安市关于严肃查处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举报环境污染问题的通报》内容得知,从7月26日至8月9日,高安已有20家被举报的陶瓷企业被证实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受到了限期整改以及立案处罚等不同程度的处罚。

 

涉及原料棚建设不达标及废气、粉尘排放超标等问题

从此次政府公布内容来看,目前高安产区陶瓷企业环保问题主要集中在原料棚建设不符合要求、废气排放超标等方面。具体为:3家企业原料棚盖率不足;13家陶瓷企业原料大棚老化破损、排水不畅,遇大雨时会造成原料区域积水现象;2家企业因现场监测了脱硫塔外排废气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浓度超标;1家企业存在干燥塔喷淋设施加药不科学、部分雨污分流不彻底、原料车间圆筛口没有除尘设施、喷雾干燥塔排放口粉尘超标等问题。

根据要求,上述不达标企业中大部分存在原料棚不完善和老旧的问题需在本月31日前完成整改;对于厂区原料堆场污水以及园区晴天扬尘污染问题,要求部分陶瓷企业建设原料进出口冲洗平台,确保出厂原料车冲冼干净,不得带泥上路,于2016年9月30日前完成;而对于落户城区企业要在2016年底完成相关的环保整改措施。

除此之外,1家企业因建厂时间较长,地处城区,而依据国家工信部2013年发布的《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准入标准》,要求在城市建成区已投产运营的建筑卫生陶瓷项目在2016年年底前应通过整改达到准入标准,若是2016年底未能完成相关整改措施,达不到相关准入标准,将对企业实施强制关停。

 

年底前将全面推行空气源在线检测

据记者调查了解,环保督察组进入江西宜春前后,当地市委市政府及环保局等多部门举行了多次“零点行动”,召开了多次环保会议,严格按照新环保法对相关企业的排放标准进行监管和检测,对不达标的企业立即要求限期整改并处罚款等措施。

记者了解到,此次环保局通报的相关企业存在的环保问题整改难度不大,企业在接到整改要求的通知后,已全部都在着手进行相关的环保设施建设落实工作。

高安市陶瓷行业协会、太阳陶瓷集团董事长胡毅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此次中央督察组对全国的多个省进行环保督察来看,未来环保肯定会是常态,高安作为全国重要的建陶产区,在此次环保督察组的检查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但这都是可以在短时间及时完善和整改的”。

据了解,自产区成立起,高安市政府一直在推进陶瓷行业的环保相关工作。2014年底,全市所有的陶瓷企业先后新建了水煤浆炉淘汰原有链排炉,产生的含酚废水全部用于制作水煤浆供企业水煤浆炉使用,没有发现含酚废水外排情况;产生的煤焦油由有危废处理资质单位转运处理;煤气站周边围沟完整,收集能力强,无跑冒滴漏现象等等,在2014年底就已全部完成了相关环保设施的验收。目前,高安市环保局也在积极推进空气源的在线监测,已经在太阳陶瓷等企业率先试点。

记者从产区相关的企业负责人处了解到,相比往年而言,今年高安陶瓷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入更多的是日常的环保运营费用,以及压机除尘、棚改老化修善等小型项目,但每个月上百万的环保运营费对企业来说也不容小觑,尤其是面对当前低迷的市场环境,产区内也存在个别企业环保设施不运行的情况,因此,高安市政府采取了不定期“零点行动”进行督察。据悉,为了加强管控,到今年年底前,高安产区将全部采取空气源在线检测。

 

河南:停产企业数量过半,复产时间尚不确定

 

7月16日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河南以来,河南遭遇了陶瓷产业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停产潮,形势之严、影响之广、损失之大前所未有。

7月底,停产企业达30余家

7月28日,记者曾对河南陶瓷企业停产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累计停产企业达到30多家,内黄、鹤壁、襄城、禹州、汝州等重点产区无一幸免,而随着环保督查的进一步深入,停产企业诸逐步增多且呈蔓延之势,已超过50%。

中央环保督导组此次督查的重点是,对有污染排放的生产企业全面排查整治,特别是粉尘、污水、废气排放、料场裸露等问题察组。另外,对产区政府部门的问责也是此次督查重点之一。据相关人士介绍,中央环保督加大干部问责力度,也是导致陶瓷企业大面积停产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此次陶瓷企业被举报的问题主要在脱硫、脱硝、粉尘污染、在线环保设备缺失等方面。针对举报问题,产区政府加大了整治力度。鹤壁市市长唐远游到富来陶瓷、瑞兴堡建材进行督导检查时要求,陶瓷企业要实现全面达标排放,建设运输车辆冲洗设备,加强路面清扫洒水,确保料堆遮挡入库到位,加快对厂区裸露地面绿化等。安阳市副市长唐献泰深入内黄陶瓷园区督查时要求,进一步加强园区监管,确保环保设施达标运行,加大厂区内扬尘清扫力度,严禁车辆不覆盖上路。

 

停产引发系列问题,复产时间仍未确定

此次环保风暴,给河南陶瓷企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一方面,对于宽体窑生产线,停产一次就损失几十万元,另外企业运营成本、人工成本、金融成本的正常支出,都让企业承受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由于陶瓷企业停产,将时刻面临因无法供货被客户转单的风险,技术人员及普通员工也有可能会流失,这都会给陶瓷企业复产造成影响。另外,停产企业大多背负着银行贷款和民间负债,如果长期不能开工生产,或将遭遇破产倒闭的危险。

采访中多家陶瓷企业表示,进行环保督察无可厚非,但只要有人举报企业就得停产,会给环保达标的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因为举报人举报的问题并不一定就是事实。

目前除个别企业外,河南大部分停产陶瓷企业仍然没有复产,对于什么时候能复产,当地环保部门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