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环会长:新国货崛起需前瞻思维与长期坚持
日期:2016.08.20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在全球各地广为人知,但常常又被打上“劣质”、“低价”的标签。去年的“去日本买个马桶盖”事件,更将中国制造的“国货”推上了风口浪尖。众所周知国人去日本抢购的“四大件”是“保温杯、陶瓷刀、马桶盖、电饭煲”,当中的陶瓷卫浴产品就占了一半,陶瓷卫浴的“国货”也因此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在当今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近年随着成本上升、内需不足、外需萎缩等困扰越显突出,中国制造业已面临着严峻的生死挑战。陶瓷卫浴行业如何转型升级?陶瓷企业如何重拾工匠精神,再塑“新国货”的新形象,以高性价比、高技术含量的“新国货”逐鹿世界市场?为此本报记者特别釆访了广东陶瓷协会会长陈环,请他谈谈“新国货”的未来崛起之道。
目前陶瓷卫浴行业进入了一个调整期,日子比较艰难。陈会长认为,调整期的到来符合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近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导致一些问题容易被忽略,来不及发现和解决。在适当时机放慢一下脚步,有利于处理前期发展的遗留问题,可以有机会去考虑一些未来发展乃至更长远的东西,这对于我们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来说,未尝也不是一件好事。
陈会长说,陶瓷卫浴行业进入调整期以来,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困境已越来越突出,我们总结起来主要有两大痛点: 一是行业的集中度太低,品牌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如果龙头企业无法达到一定的市场份额,那么这个行业是不成熟、不健康的,因为它无法维持行业相对的稳定性,也无法保障适度的市场竞争。二是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同质化的程度越高,则市场的竞争力越低。尤其是在品牌优势不夠明显的情况下,这个痛点对于陶瓷卫浴行业的长远发展是致命的。十多年的过快发展,导致了陶瓷卫洛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我们的行业和企业要想不被社会淘汰,就必须做出调整和改变。拒绝改变的企业注定无法生存下去。
陈会长认为,虽然目前我们的陶瓷出口产品已经占到了国际市场的50%,但实际上出口这些陶瓷产品绝大部分都没有打我们自己的品牌,仅仅是为国外的品牌做代加工而已。一旦我们失去了成本优势,就必然会被取代、被淘汰。当然打造自有品牌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不仅需要有前瞻性思维,还要能够长期坚持。
在內需方面,伴随着品质消费时代的到来,今天消费者这个群体已越来越成熟,产品需求也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这一部分新增长的个性化需求,能否最终转化为陶瓷企业的供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而这恰恰是我们目前所紧缺的。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一是企业没能充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二是企业在固有惯性思维的影响下,难以下定决心打破传统、启动创新。
在目前这种发展速度减缓的大形势下,绿色环保的生存问题尤见突出。所谓生存问题是说,只有处理好了才能生存。近些年来我们就反复向企业强调,现在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如果环保做的不够好、做的不达标,如果被发现、被举报,那就一定要被取缔,完全没有回旋的余地。这种环保零容忍的新政,一方面是之前的过快发展遗留的落后生产方式、生产设备、环境意识决定的,另一方面则在于近年来发展速度的减缓,政府有了重新整顿产业秩序的机会,企业也有了重新思考发展方向的时间。
陈会长指出,目前我们这个行业所面临的三个发展趋势,就是大家居化、营销多元化、产品品牌化。现在大家居化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多个不同品类的产品品牌共同打造一个大家居体验馆,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采购,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这种通过资源整合创造新组合的做法,在陶瓷行业也得到了启迪与借鉴。尤其在当下店面大费用多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展厅资源,为消费者呈现丰富立体的整体效果,已成为陶瓷卫浴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营销手段多元化是指营销手段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路径,不断创新营销手段,拓展营销渠道,在泥沙俱下的市场环境中获得消费者的关注,产生尝试体验和使用新产品的兴趣。现在打造品牌影响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里所说的品牌不只是说产品的商标和产权,而是一个产品所具有的能够代表企业形象的能力。
要做好产品的品牌建设,最重要就是产品品质: 品质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打响一个品牌,也可以毁掉一个品牌。其次是企业责任: 一个肯负责的、讲诚信、有担当的企业才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互联网+”模式是眼下最火热的一个营销模式,通过互联网将传统行业跨界融合,可达到最佳的营销效果。陶瓷行业的未来发展必然要借助这一股东风,通过网络平台的宣传、线上线下交易的并行,促进陶瓷行业从传统走向现代。陈会长表示,陶瓷行业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也是一个在时代潮流中不断创新的新兴行业。在陶瓷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未来的发展就会有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