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坚持“玩泥巴”二十载访蒙娜丽莎高级工程师刘一军-佛山陶瓷学会

“老将”坚持“玩泥巴”二十载访蒙娜丽莎高级工程师刘一军

日期:2016.08.20

当说到手机,我们会想到苹果、华为、三星……;当说到卫浴,我们会想到TOTO、箭牌、科勒……;当说到瓷砖,我们会想到东鹏、蒙娜丽莎、诺贝尔……这就是品牌的一种符号,这就是专注的力量,而我们今天常说的“工匠精神”何尝又不是一种专注?

在人大会议后,“工匠精神”一词几乎一夜传遍了各地级市的大街小巷,并一度占据着热搜宝座。621,佛山召开首届“佛山·大城工匠”命名大会。由佛山市委宣传部牵头,联合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在全市发起和宣传的“寻找大城工匠”活动,历时100天,最终选出了30名“佛山·大城工匠”。那么,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今天,我们该从何谈起“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工匠们又是如何理解“工匠精神”的?为进一步了解工匠们背后的故事,解读“工匠精神”,记者对“佛山·大城工匠”获奖者,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蒙娜丽莎”)高级工程师刘一军进行了走访。


工匠精神,就是回到理性的回报轨道

1996年,刚从西北轻工业学院(现今的陕西科技大学)毕业两年的刘一军从武汉南下,在“尘土飞杨、浓烟阵阵”几乎就是90年代陶瓷产区最真实写照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佛山陶瓷行业的队伍中。只是,让刘一军,或者说让大多数从事陶瓷行业的人没有想到的是———做陶瓷也就是业内戏称“玩泥巴”的居然能玩出这么强大的“科技感”!

如今,在蒙娜丽莎位于西樵总部的工厂,漂亮的营销大楼和文化艺术馆,规划整齐的厂房、明亮整洁的自动化生产车间,总部内一排排林荫的大树,映衬着蓝天白云......这样一幅美丽而整洁的景象是陶业人以往所不敢想象的。的确,在科技创新的带动下,陶业不仅逐步摘掉“三高”的帽子,实现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友好融合,而且在产品性能、花色、工艺上也创新频出、硕果累累。为了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蒙娜丽莎还专门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行业顶级研发团队,组建了省级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的研发平台。作为团队的一员,刘一军不禁戏称,“没想到会有这么多高科技的人才加入到‘玩泥巴’的队伍”。或许,这就是来自于在同一件事情上专注了整整20年的一名“老将”的坚信:有多大的坚守,就有多大的成绩!

对于第一次拿到这个奖,或者说政府第一次设立这样的奖项,刘一军更愿意认为,“大城工匠”的称号不仅仅是对坚守工匠精神的个人的肯定,更是一个发展方向的转变,是从以往的追“量和速度”,转到现在求“质”求“精”的一个风向标。

在刘一军看来,“工匠精神”不仅仅只是针对个人,而是更加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推行“工匠精神”的制度。作为工匠企业,一定要坚持品质、品牌和创新、人才的方向;作为技术人员,遇到难题坚持去研究、探索,不管前路是成功还是失败。如同瑞士钟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不管已经获得多大的成绩,依然坚持把品质做得更好,生产效益化产品。从工匠制度上来看,就是从以往“低投入,高回报”的模式回到理性的回报轨道上,让坚持工匠精神的个人和企业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回报。这,就是他理解的“工匠精神”。


越是容易取得成绩,越容易过时

立足在中国的大环境下,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工匠精神?”举个例子,很多商品背后印有MADE IN CHINA,但其实是很多组装在中国,设计不在中国,品牌不在中国,制造工具、机床不在中国,市场渠道不控制在中国,还有,很多精密制造也不在中国,更不控制在中国人手上。如同陶瓷行业做得大的企业,用的设备几乎都是进口的。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今天的局面?德国制造、日本制造能够扬名海外,而中国品牌远洋之路却如此艰难?对此,刘一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道,急功近利思想、考核评比制度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无数人的创新******和工匠精神。

目前,大多数的中国企业、高校研究院所都被圈在“考核、评比”这样的一个框架内,月度考核、年度考核,一年要出多少专利成果等等,这一系列的条条框框都促使大家追求短期业绩和眼前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中国制造”踏入国际前列的机会,刘一军认为,“如果给予‘工匠们’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土壤,而不是只是一昧地追求速度和效益,相信中国也能做出‘劳斯莱斯’”。

“什么样的导向,就会出来什么样的企业,就会出来什么样的人才”。在“工匠精神”登上政府工作报告之前,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中国陶瓷在世界的产量稳居第一,但如何从形式转变为实质?如何从工匠精神入手,提升品牌的价值?“这需要我们耐得住寂寞,沉淀下来去钻研学习,越是容易取得成绩的,越容易过时。”刘一军表示,通过这次从国家政策导向的转变,希望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赋予新的内涵,让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


以陶瓷薄板为起点,争取世界话语权

中国陶瓷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已故华南理工大学陈帆教授总结中国陶瓷百年史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现代建筑陶瓷工业发展以1984年为起点,“前三十年做砖,后三十年做板”。据了解,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具备生产陶瓷薄板的装备与技术,但产业化规模都不大。而作为中国第一家实现大规格干压陶瓷薄板产业化的企业,蒙娜丽莎的陶瓷板研发水平、花色品种、产销量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蒙娜丽莎能获得如今的成绩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2005年,在大多数企业都在忙着扩张新版图的时候,蒙娜丽莎看到了一缕新的阳光———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薄性化瓷砖!经过两年的研发,2007年,“900×1800×3.5/5.5mm大规格干压陶瓷薄板”研发成功并实现量产,年产量达100m2。刘一军表示,“从实验室到工厂是一个很大的跨越,要解决从配方、设备到工艺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因为是中国第一家,国外也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没有资料可以借鉴,每一步都靠技术人员进行摸索、试错。从第一步能够生产出一个纯白色的没有图案的薄板产品,到喷一点点釉料,抛一点点颗粒,印一点图案……”,一步一步,一点一滴,从技术上突破和完善性能,从工艺上丰富产品的装饰效果,达到与传统陶瓷物理及装饰性能的一致。实现只运用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瓷土原料就可以生产出满足使用要求的优质的瓷质装饰材料,所需的原料和能耗比传统瓷砖均降低了60%以上等等。2016年初,蒙娜丽莎产学研结合,利用亚州首台万吨压机成功推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1200×2400×5.5mm陶瓷薄板。取得产品研发成功的同时,通过投入大量的科研力量和资金进行了产品国家标准、建设部施工规范、产品图集的制定,组织市场推广等一系列提升行业影响力的功课,蒙娜丽莎陶瓷薄板也逐步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陶瓷行业薄型化的趋势也随着新的陶瓷砖标准对厚度的修订确立下来。

然而,与其他强国相比,中国陶瓷行业仍然面临着创新不足、价格低廉等诸多的问题,对此,刘一军也不禁感慨,国内许多陶瓷企业因为没有自己核心的技术,卖陶瓷就像在卖泥巴一样,没有产生足够的附加值。如何从这种纯粹的为出口而出口的模式,转变为卖设计、卖技术,掌握标准话语权,蒙娜丽莎也在以建材行业四个有代表性的产品之一参与 建国六十周年成就展的“薄板”为切入点,使薄性化趋势引领行业的发展,代表中国踏入世界舞台,并逐步获得参与世界性陶瓷砖(板)标准定制的话语权。

不管是刘一军个人,还是蒙娜丽莎这个品牌,对于“工匠精神”的追求,他们一直都在路上。



后记:

Q:作为一名技术员,每天的工作要做些什么?

A1、技术研究

2、跟踪生产线状况

3、产品研发

4、基础试验

5、成果专利保护

……

即便是这样基础而繁复的工作,“工匠们”也要每天去钻研,力求精益求精,这或许就是我们当下所求的“工匠精神”。

诚如爱迪生发明电灯做了一千五百多次实验都没有找到适合做电灯灯丝的材料,有人嘲笑他说:“爱迪生先生,你已经失败了一千五百多次了。”爱迪生回答说:“不,我没有失败,我的成就是发现一千五百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电灯的灯丝。”如果说爱迪生失败一千多次才换来世界的光明,那么他一生取得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到底失败了多少次?答案,我们无从而知。然而,对于国内陶瓷行业的情况,我们有目共睹,产量大自然是优势,但在追求品质的主流下,细节处理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一个品牌的成败。如同刘一军说的,奔驰可以跑,劳斯莱斯可以跑,比亚迪也可以跑,是什么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因而,重要的不是工匠,而是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