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虹:我仍然认为瓷砖行业不会出现寡头-佛山陶瓷学会

尹虹:我仍然认为瓷砖行业不会出现寡头

日期:2016.08.15

五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题为“瓷砖行业会不会出现寡头时代?”的文章,文章结尾这样写到:“瓷砖行业会出现寡头时代吗?至少我认为不大可能”,文章阐述了我对瓷砖行业会不会出现寡头的基本观点,也一直支撑着我在不同场合(正式与非正式)与人辩论“寡头”问题,大多情况下是大家完全相左的观点而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彼此争论却毫无结果。偶尔也会遇到自己的观点被对方接受(也许是错觉)而沾沾自喜。不管如何,我觉得大家不容易达成一致,有时候不完全是观点相左,更多的是对“寡头”的定义相差许多。


  五年前之所以写“瓷砖行业会不会出现寡头时代?”是因为当时与媒体朋友一同拜访一家陶企,彼此就聊到这个话题,对方企业董事长认为在未来5~10年瓷砖行业将迎来寡头时代,而且具体地认为这个寡头时代的到是来从瓷砖行业上游的整合开始,给出的具体例子是当时已经有陶企在全国各地布局设厂10大基地,未来几年如果有陶企在全国各地每500公里半径内设一生产制造基地,全国设有五十个基地,这个行业寡头就自然形成了。现在五年已经过去了,这种局面没有见到,10大基地没有继续扩大到50大基地,似乎还缩小了,这一案例,10年之后估计也没有戏。


  2014年当年被行业称之为“瓷砖电商元年”,当年曾与佛山一知名陶企营销老总在论坛上辩论“瓷砖行业寡头”问题,对方认为瓷砖行业的寡头时代不久就会到来,主要是通过整合下游而使陶企做大做强,他把装修工程也纳入其中,声称每年1000个亿不是问题,2000个亿是寡头们追求的目标。目前陶瓷行业还没有见到百亿的企业,整个瓷砖行业大概全年就3000个亿,如果按现在的规模计,难不成整个行业就仅剩三四间陶企,好难想象啊,但是对方说,整个装饰装修材料市场大约有4万个亿。但我坚持瓷砖电商时代到来至少还需八年时间(2013年的公开观点)。


  现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行业自己也称现在是瓷砖产业新常态,2015年我国瓷砖产量进入本世纪后第一次负增长,2015年有二十来家规模陶企倒闭,被称之为“倒闭潮”,不少人认为行业已经进入了优胜劣汰、洗牌重组的新常态。同时大家也注意到了,瓷砖销售的品牌集中度在不断增加。品牌集中度提升,让一些陶企想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甚至成为行业寡头有了不少想法。如:我心目中瓷砖行业的既有品牌高度又有较大体量的三大陶企最近都表现了一些这方面的想法,2015年年底,在2015中国家居建材品牌发展论坛“聚变的春天”上,董明珠在回答马可波罗瓷砖董事长黄建平如何将陶企做到超过百亿时说,如果想做千亿目标,我们可以共同探讨探讨;最近 7月28日,在国家会议中心“诺贝尔瓷抛砖——中国首发全球新一代瓷砖”发布会上,诺贝尔常年战略顾问、特劳特中国公司总经理邓德隆做出了这样的表述:“老骥伏枥,志在千亿。这里面有行业的呼唤,也是顾客的呼唤,也是政府的呼唤,诺贝尔骆总就肩负起了这样的使命”:不久前,东鹏陶瓷相关部门与我一齐讨论与国外寡头陶企“对标”,开始我还坚持国外瓷砖与我们差不多,没有寡头企业,立即被他们所否定,马上相关人员举出了美国莫和克集团(Mohawk Industries Inc)旗下的马拉齐瓷砖与达泰瓷砖,我突然发现认为我们行业没有“寡头”有些片面,而且立马让我想起了印度尼西亚的知名陶企Mulia在全国300来条生产线占有50条左右,其实在莫和可收购马拉齐之前,在意大利瓷砖高峰时大概全额年产量5亿多平方米,马拉齐有近一亿平方米的产量(含其海外18家工厂),这些都可以说得上是这些国家的瓷砖寡头企业。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现阶段我国瓷砖行业不会出现寡头现象,瓷砖行业自身门槛低、品牌多、品牌认知度低、品牌集中度低、产品消费市场层次多样、非标准产品多,个性化强。现在我国消费市场仍然是一个金字塔型的,如果中产阶层成为社会的主流,瓷砖这类产品的品牌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也许可能会出现一些寡头或区域寡头,但这也将是比较遥远的事。现在是瓷砖产业新常态,为什么有陶企热衷于成为“寡头”呢?也许我天性比较保守,现阶段陶企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做强、做精,减低风险,而不是盲目扩张,为了做寡头而努力成为寡头,毫无意义。循序渐进,随着瓷砖产品逐步成为100%的终端产品,随着中产阶层品牌消费主流化,随着生产制造制式越来越标准化,行业寡头的出现也许就是自然而然。补充说一下:我文中所说的行业寡头是指占有行业份额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