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牌商变身产品经理 不懂产品开发难生存
日期:2016.08.15
夹江贴牌商已经成为推动产区新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的一支生力军,从300×300(mm)金属釉、瓷质小地砖,到225×450(mm)糖果釉内墙砖、300×300(mm)琥珀釉瓷砖,再到最新的300×300(mm)止滑釉瓷砖等产品,最早都是由一些贴牌商在夹江产区率先推动起来。
而且由于一部分贴牌商是由资深的企业营销高层转变而来,在陶瓷行业都有着丰富的营销经验和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因此在产品创新和渠道构建方面显得更加轻车熟路。
现在,产区内的一些实力陶瓷生产厂家,热衷于产能扩张,追求规模效益。在瓷片、抛釉砖等常规产品领域,新线(大线)建设表现得尤为突出。整体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下降,增强了夹江产区与其他产区的综合竞争能力。
不过,在陶瓷生产厂家规模效益表现明显的时候,瓷砖的出厂价格也在不断走低。厂家留给贴牌商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尤其是在瓷片、抛釉砖、抛光砖等常规产品方面表现的特别明显。
为了尽可能地避开与生产厂家之间的直接价格竞争,有的贴牌商减少甚至放弃了常规产品的贴牌生产,转做厂家的代理商;贴牌商自有产品,则集中于比较个性化、具有产品附加值的小众特色产品开发。
目前,对产品品类与产品花色的选择恰当与否,甚至已经成为了决定贴牌商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前几年市场环境良好的状况下,不少贴牌商主要抓的是销售渠道,在产品开发方面主要负责的是花色筛选,其他生产环节交由生产厂家负责,对产品的生产工艺了解的并不深入。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夹江产区的整体销售状况开始出现疲软的现象,一年之中销售情况良好的月份不断减少。今年上半年的三四月份,夹江产区的销售出现了一个小高峰,但是随后大部分厂家的销售开始大幅度缩水,也包括贴牌商在内。
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在推动贴牌上角色的转变。一些贴牌商放在产品开发方面的精力越来越多,新产品开发不仅仅是关注花色,对行业新工艺、新技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以前贴牌商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了市场开拓方面,现在有的贴牌商将相当一部分时间花在了与生产技术人员、原材料供应商、产品设计师的沟通协调上,希望做出更好的产品,而将市场营销的主要工作交给了经理人负责。
由于产区内的大部分陶瓷生产厂家新产品开发的能力比较薄弱,抄袭、跟风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有的厂家根本就不花精力做新产品开发,看见哪个厂家的产品好卖就生产什么产品,当然贴牌公司有什么好卖的新产品一样“照单全收”。
另一方面,部分中小陶瓷厂家不愿意首先应用新工艺开发产品的重要原因是,新产品开发的试错成本比较高,这些厂家宁愿等新工艺成熟之后跟进生产,也不愿意为了新产品的高利润冒风险。据了解,夹江某贴牌商为了开发两个系列的止滑釉瓷砖(在夹江产区率先推出),前期就投入了10多万元的开发成本。
而一旦有生产厂家不断跟进,也就意味着产品价格会迅速降低,留给贴牌商的市场推广与盈利空档期比较短暂。因此,贴牌商的新产品开发试错时间越短,越早将新产品推向市场,就越早掌握市场先机。在前段时间,夹江某贴牌上为了开发一款新产品,连续一个多月,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生产车间,在谈到新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工艺流程的时候讲得头头是道。
尽管,目前夹江绝大部分贴牌商的销量和厂家相比较,差距还非常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贴牌商在新产品(尤其是小众产品)开发、新工艺应用以及前期市场推广方面,已经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甚至是充当了一些厂家的“试验田”。
厂家在背后的虎视眈眈,客观上也促使贴牌商在产品开发方面加大力度以及深度,要么是开发一些具有个性化的花型,要么在小众产品领域进行深度挖掘。拼价格,贴牌商永远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在有的厂家不按合同办事的情况下,还会导致贴牌商的货源和产品质量稳定性难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