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环保压力淄博产区知识产权意识觉醒
日期:2016.06.16
此前,淄博产区不少建陶企业虽上了规模,但专利对它们来说仍是个遥远的概念。“当时,钱好赚谁想到这些。”杨寨工业园里一位企业生产负责人对记者说道。但随着这几年整体经济形势放缓,越来越多的企业注意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但维护的过程中又带有天生的“区域特征”。
申请专利不是为了找别人的麻烦,而是避免别人来找自己麻烦
长期以来,淄博产区在新品更新迭代上一直走在全国前面,金刚石更是让淄博名扬海内外,但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保守的营销意识脱节,以至于在终端造成这样的现象:经销商知道淄博产区的产品品质,但是消费者却只认佛山。
这和过去的经营环境有关系,一方面,前些年建陶行业容易赚钱,一直有这样的说法,开了一条线,就相当于开了印钞机,淄博产区发展较早,赶上行业的东风,但是在品牌操作运营上却没有重视起来。
随着行业转冷,环保压力越来越大,企业意识到品牌、形象的关键作用,对其中知识产权的维护也越发重视,记者在产区采访发现,虽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理由,但通常出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朴素想法,有的企业在此前没有专利保护时,甚至还吃过“亏”。
“2014年,我们研发了一款三合一的系列内墙砖,”丰泽一陶研发部经理卢丽金回忆到,当时市场反响很好,占总产能的三分之一,订单应接不暇,但一段时间过后就发现订单减少,调查之后才知道,该系列产品被外产区原封不动的模仿了。
“我们每片卖10块,他们每片卖8块。”卢丽金表示被模仿的产品很快就丧失利润空间,无奈之下最后只能放弃。但也就从那时候开始,逐渐意识到维护企业知识产权,卢丽金透露说,丰泽一陶目前已申请25项外观设计专利,其中19项已经获得授权。
吃亏之后加强产权概念的企业在产区固然不少, 不过记者在产区走访调查发现,很多建陶企业申请专利的初衷往往显得很朴实:怕别人找麻烦和节约成本。
“申请专利不是为了找别人的麻烦,而是怕别人来找自己的麻烦。”杨寨一家企业负责人坦言,他介绍说从去年开始就有意识对知识产权进行维护,先后对企业的自主研发成果进行申请专利保护。进入2016年,这种意识进一步提升,该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还有几项专利在审核,其中包括含金量较高的发明专利。
像上述企业一样,淄博新空间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空间)总工艺师乔海波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主要是怕别人来找麻烦。”不过值得留意的是,采访中乔海波还透露到,新空间还有很重要的原因:节约成本。
“我们更多是从改变产品性能上下功夫,最终达到提升工艺、降低成本的目标。”乔海波说,记者了解到,目前该企业仅发明专利就有4项,其中包括废坯再利用等环保创新型发明。
此外,在乔海波看来,新空间在申请专利方面,还有一些特别的因素在其中,他提到之前新空间只是停留在“做砖、卖砖”的层次,恰好赶上行业风向好的几年,但真正走向研发创新是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产品,意大利、西班牙可以卖到几百块一平,而我们那时的产品却在几十块钱一平?“我们开始寻求增加产品附加值,将研发深入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乔海波说道。
产品不是谁先做出来就能够申请专利,必须具备一定的专利价值
回顾淄博建陶产业发展将近30年的创新历程,大致经历了全盘引进、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这几个阶段,在行业层面,很多创新成果都是由淄博扩散到外产区,薄板、镜面砖、金刚石……,不过现在看来,各种问题也相伴而生。
长期以来,建陶企业入门门槛低,技术人员在企业中所占比例不高,很多生产主管、技术主管都是从基层干起来的。“像淄博产区,生产主管应该很少有达到大学本科的水平。”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这样的说法得到了一些企业的认可。
“我们厂里的研发人员基本上都是自己培养起来的,他们都是从基层干起来的。”乔海波在提到企业研发人员时说道。不过,这样一来就出现一个表面看似矛盾的问题,那些“绞尽脑汁”的含金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上,研发人员往往是从基层做起,在学历上有一定的制约,但落在外观设计专利上,往往是专业型设计人才在操作。
淄博市建材冶金行业协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工作人员分析,目前的确是这种情况,一般车间工人的起点不高,大学生不愿意进入车间,但随着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后一线研发人员更多要向高素质人才靠拢,“他们理解、接受、创新能力相对较高。”该人士说到。
虽然目前产区多数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多以外观设计为主,但事实上,却又遇到另外一个尴尬,很多产品即便是厂家完全独立研发,但是却不能申请专利。
产品不是谁先做出来就能够申请专利,必须具备一定的专利价值,“必须是我们自己亲自设计的,有设计师的想法在里面,并不是把自然界的东西拿过来直接拍照扫描就可以。”山东统一陶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统一)谷义康分析说到,他举例“比如说我们的涂鸦,自然界有这种木纹,但是后期的文化符号是我们后期设计加工的。”
谷义康表示很多畅销的产品不具备申请专利的资质,他向记者展示一款灰色仿古砖,“因为很好卖,有人拿我的版去别的厂做,卖的很好,但是我们没办法申请专利保护,如果表面具备一些文化性的符号或许还可以,但是有了符号就没有砖本身要表现的文化底蕴。”
“再比如这款产品吧,”谷义康向记者展示一款仿古砖,花纹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本身来自自然界的灵感,谷义康进一步举例说很多仿自然类产品虽然是自主研发的,但在申请时比较难,“比如木纹类,大理石类。”
至于这些无法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的产品怎样维护,谷义康表示在样板上会只针对客户。但实际上,这样做也是比较被动,“因为只要有人想仿,他去客户那里买就行。”谷义康无奈说道,针对这些弊端,统一放很大精力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上,“像是利用模具,在釉面上做文章,比如添加干粒,如果有厂家要仿这款产品,他就要开模具,如果仅是模仿花色没有模具跟我们不是一个档次的。”
消费者不是因为专利权才购买这款产品,专利证书就是锦上添花
不可否认,专利是企业展示综合实力的一个窗口,但同时不能立刻变现,往往以一种看不见的实力形式存在,而在这方面,淄博的企业早有认识。
淄博市建材冶金行业协会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道,淄博产区建陶企业在申请专利方面获得较大发展,一方面是企业品牌意识的提升,同时也是产区近几年总体有一个鼓励创新的环境。
卢丽金在采访中表示,当时老板决定对系列新品申请专利保护时,她内心一直质疑,“真的有用吗?”后来逐渐意识到这些行为在短期内可能见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向行业证明我们的研发能力。”卢丽金肯定地说道。
相比于卢丽金的看法,谷义康认为专利还有一些特殊用途。“什么时候最起作用?被侵权的时候。”谷义康笑着说道,他表示统一现在拥有44项专利,但一些热门产品总会被仿,维权会对销***有一定的帮助,首先侵权方不能够再生产、销***,就减少对市场冲击,而且会震慑其他侵权方,从而在另一个角度上保护市场。
此外,除了以上那些短期内“看不见”的优势,谷义康认为专利从某些方面来说并不是直接促进销***,“消费者不是因为专利权才购买这款产品,但是产品适销之后如果还有一个专利******,那么就是锦上添花。”
另外,谷义康认为企业拥有的专利,无疑是一种综合实力的体现,“比如在荣誉方面,申请奖项、证明研发能力,可能还会有一些政策倾斜。”而且记者了解到,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政府都会有一定的奖励,此外还可以用专利权质押贷款。采访中,多数企业也表示,这种“看不见”的实力,在很多方面都能够协助企业,“比如申报9000认证时都是加分项。”乔海波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