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与碳中和100问》(一)
日期:2022.04.27
本文内容节选自 陈迎(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巢清尘(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等编撰的碳达峰、碳中和100问。以方便读者快速大致了解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资讯。
党中央习总书记十分重视我国的双碳工作,并向全世界庄严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陶瓷行业节能减碳势在必行,作为基层党支部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推动陶瓷行业的双碳工作。
我们计划在【佛山市陶瓷学会】微信平台连续18天刊发《碳达峰与碳中和100问》,以促进陶瓷行业节能减碳,提高科技人员对双碳的认识!
1、什么是碳达峰?什么是碳中和?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燃烧化石能源、工业过程以及农林和土地利用变化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 CO2)滞留在大气中,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除二氧化碳之外,具有增暖效应的温室气体还包括甲烷、氧化亚氮、氢***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碳达峰是指全球、国家、城市、企业等主体的碳排放在某个时期达到峰值。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碳排放进入下降通道。我国目前碳排放虽然比2000-2010年的快速增长期增速放缓,但仍呈增长态势,尚未达峰。
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源与通过植树造林、碳捕集与封存( CCS )技术等人为吸收汇达到平衡。碳中和目标可以设定在全球、国家、城市、企业活动等不同层面,狭义指二氧化碳排放,广义也可指所有温室气体排放。对于二氧化碳,碳中和与净零碳排放概念基本可以通用,
根据201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1.5C特别报告的主要结论,要实现《巴黎协定》下的2℃目标,要求全球在2030年比2010年减排25%,在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而实现1.5℃目标,则要求全球在2030年比2010年减排45%,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无论如何,全球碳排放都应在2020-2030年尽早达峰。
2015年巴黎会议前夕,中国承诺2030年左右实现碳达綠,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域,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2020年9月22日,习******主席在联合国一般性辩论时宣布中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为落实“双碳目标”,2020年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进行了部署。随后,各部门如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等就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密集发声。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已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
2、中国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是基于什么考虑提出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十三五”规划的总体目标中提出了低碳水平上升、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的要求。这是五年规划中第一次提到碳排放总量控制。这一时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2019年底,我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我国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目标,为百分之百落实国家自主贡献,努力实现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四五"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时间窗口。"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更需要统筹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组织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研究制定更详细的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并动员全社会力量,为将达峰,碳中和的美好蓝图化为美丽现实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