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虹面对面 

【尹虹面对面】8 万鹏:节能不能只关注窑炉本身,一定要系统化考虑

来源:佛山市陶瓷学会  2016-01-13

DSC_3637.JPG

【尹虹面对面】第4期,尹虹博士对话广东中鹏热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万鹏


  万鹏,江西抚州人,先后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与南京工学院,曾留校任教,也曾在企业沉淀多年,是陶瓷行业机械装备领域的高级工程师,创立中鹏公司后多次以自主研发的窑炉装备创造了国产陶瓷装备史上的“首次”,产品能与行业巨头一较高下并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地区,一直引领企业在智能化、自动化领域前行,不断转型,为企业实行完美的转身。

一、职业的选择,事业的转折

尹虹:万董你好,很高兴你接受“尹虹面对面栏目”采访。说起来我们俩也是很有渊源的,都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校友,应该我离校时你还没到陶院吧?可以说,在同一时空上我们是没有一起出现在陶院的!

万鹏:我是1980年9月到陶院报到的。


尹虹:是的,你是80级的,我是76级的,我在陶院三年,1979年底毕业离开陶院的,差半年,我们擦肩而过。你在陶院待的时间也不算长吧?

万鹏:还是有10年左右的。我从1980年开始入学到1984年毕业后就留校任教,当时教的是陶瓷机械专业,中间离开过几年,1987年到南京工学院读研究生,所学专业是机械学的现代设计理论,1990年毕业后回到陶院继续任教,直到1992年才离开陶院到佛山来的,所以我在陶院前后有10年左右。


尹虹:1992年恰逢陶院的教师“辞职潮”,有不少教职工辞职离开了陶院,当时对陶院的影响还是挺大的,一时间课都很难开得齐。对于这事,我在这里也想听听你的看法,对于这件事的影响,你是怎么看的?你个人又是为什么选择离开的?

万鹏:确实当时因为一大批教职工的离开,给陶院的教学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可以说有些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师资断层。我当时是3~4月份递交申请的,心里也很忐忑,一是怕学校不批,二是另一种心态,担心学校批了但自己的离开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心里是很矛盾的。但我最终获批了,到7月份教完那一学期的课就离开了。后来发现当时这两份担忧都是多余的,虽说有点类似善良的担忧,其实自己真没那么重要,既不是领导心中不可或缺的,也不是离开了地球就不会转动的那个人,其实这个世界离开谁都一样日落日出、潮起潮落,一切都会继续朝前发展。只是你在的时候,或许大家都希望最好你在。我将离开时,有些善良的担忧,我在的时候,大家也有些善意的期待。

我离开陶院,可以说是一种不安于现状吧。这么多年一直在陶院,虽然中间有出去过读研,但一直都是在“象牙塔”里,对于外面的世界,我所知是不多的。从小我就喜欢动手做自己的玩具,毕业后,我也非常希望有机会用自己的知识为我所从事的行业做点东西,而不仅仅是像在学校那样,除了教学,还做了很多设计,画过很多图,却没有形成为工厂内实际应用的产品。在陶院的最后两年,已经是90年代初了,因为带学生实习的缘故,我跟外界的接触才多了起来,特别发现佛山这边的经济已经发展得非常好了,尤其是陶瓷产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技术人员在企业大有可为。这对我不能不说是一种诱惑,让我有了到佛山发展的想法。后来,经过原佛山市人事局一位领导的邀请和牵线搭桥,我来到了佛山,进入了当时的石湾建国陶瓷厂工作。我读书的时候,受父亲和舅舅的影响,就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位工程师,能设计机器让工厂使用,现在看来我做到了。


尹虹:当时石湾这边是很重视高学历人才的任用的,像你这样一个有硕士学历背景的陶院老师,还是不多的,你去了建国厂后是从什么工作开始做起的?

万鹏:我报到之后就要求到车间去,因为我虽然是硕士研究生毕业,也做了多年陶院的老师,但我在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还是很少的,也不希望自己总被摆得很高,不接地气,所以就要求到车间里去搞设备安装和调试。当时建国厂引进了不少意大利SITI、SACMI的设备,1-4车间做的都是一次烧的釉面砖,消化这些引进的设备再来研发。当时刚好是SITI的技术人员来到厂里做自压机开始的陶瓷生产整线安装,我就投身其中,边干边想边问,慢慢地知识和经验就积累起来了,对窑炉设备的构造以及安装、调试的各个流程都基本上了解透彻了。


尹虹:你在车间里待了多久呢?

万鹏:两个月左右,就被调到技改办(当时“技术改造办公室”的简称)去了,因为我算是企业特别引进的人才,不可能一直让我待车间里,到了技改办之后,先做技术资料的翻译,后来才慢慢接触窑炉、干燥及其辅机的研发设计工作。早期佛山做国产窑炉研发设计的主要是建国厂、建陶厂、鹰牌等较大的企业,内部消化洋设备后就自建窑炉,自主生产。我们当时都是自己画图设计,组织材料,建好后给到车间使用并接受问题反馈,然后不断修改完善。


尹虹:你从陶院出来后在建国厂的发展挺顺利的,后来出来创业一直发展到现在也算挺成功的,在当时出来的那一批人里,相信有些发展得可能不像你那么顺利、如意的,也有些后来又回到陶院里去的,当然也有不少些像你这样挺成功的,或者更成功的,我这里想问的是,其实你出来之后心里有后悔过吗?

万鹏:我们当时那一批人,除了大部分来佛山的,还有一些去了其它各地的,大家的成就可能不太一样,但我们出来后普遍还是做得不错,因为大家的整体素质都还可以,又都比较有冲劲。总的来说大家都做得比较好,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我相信,紧跟时代的步伐,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后悔的。

DSC_3641.JPG

广东中鹏热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万鹏


二、行业风口上,走上创业路

尹虹:上世纪的90年代初,是整个建陶行业比较兴旺的一段时期,佛陶集团就是在那段时间兴起、壮大的,通过引进设备、不断改善工艺,推动我国的建陶产业开始慢慢成熟起来,再加上工艺的不断改善,整个行业可谓一片繁荣。很多现在行业里的人才都是在那时候得到锻炼成长起来的。

万鹏:是的,我在建国厂里也得到了很多锻炼。像我,学的专业是机械,但我在摸索设备的过程中发现有些问题是涉及到电气化的,我单懂机械不行,解决不了,然后我又自学了相关电气化的知识,后来机器出现的问题我基本上一个人很快就可以搞定了。当时还有人开玩笑地说我把人家电工的饭碗都抢了,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确实做了一些“越界”的事。但仅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在当时的环境里是学到很多东西的。


尹虹:最近我因为写关于行业行情分析文章的关系,翻查了往年的一些资料发现,在1997-2001年这五年里,1997年我国瓷砖产量18.42亿平方米,1998年下滑13.4%。直到2001年我国瓷砖产量才恢复到18.15亿平方米,很多大企业相继倒下,当时的佛陶倒了,兆峰陶瓷倒了,圆方倒了,友联建材倒了(三家陶瓷行业香港上市公司),华东地区的不少台资企业也倒了……很多大型的企业都倒下了!那几年里,每年倒闭的陶瓷企业有50家或更多,整个陶瓷行业可以说是哀鸿遍野的,最近的媒体总是在鼓吹现在的行业是如何的惨淡,很多报道文章都用到了“哀鸿遍野”这个词。我想到的是他们是因为没经历过那段时期所以不知道,现在行业的情况还是没办法跟当时比的。

万鹏:是啊,当年的形势要严峻得多。1998年电影《泰坦尼克号》上映,当时行业里大家都互相传说“泰坦尼克号”要沉了,其实大家说的“泰坦尼克号”指的就是佛陶集团。要知道,上世纪的90年代是佛陶集团最鼎盛的时期,产品好卖,财大气粗,是冠名国家足球队的国内知名大企业,跟泰坦尼克号一样是陶瓷行业的“巨轮”。巨轮在下沉,大家都在准备着看准时机便要跳了。当时有人就开玩笑说我是男主角,因为我是“最后一个跳上船”——最后一批引进来到建国厂(注:建国陶瓷厂曾经是佛陶集团最优秀的陶企)的人。


尹虹:当时可谓是风声鹤唳,哀鸿遍野。原来虽然有佛陶集团这个巨头企业,但佛山这边还并没有“佛山陶瓷”的概念,因为当时华东的外资、台资企业才是代表高端瓷砖的品牌。到了90年后期,当时行业好几个大企业、集团公司都倒了,解散了,但在我上次发表的文章也说了,“在瓷砖行业的风口上,我们更可以看到一些陶企的“弯道超车”,马可波罗、东鹏占领了品牌营销的先机,1997年建立的宏宇陶瓷、1998年的欧神诺、1999年的欧文莱、2000年的顺成,都是上一轮陶瓷产业风口迎风而上的陶企。”在1997年之前,新明珠、马可波罗的品牌名声还没有做起来。

万鹏:确实如此,但佛陶集团在中国建陶行业历史上的意义还是很重要的,毕竟它培养了现在行业里的一大批人才,很多人就是在那段时期里获得了沉淀,成长了起来的。佛陶集团一散,这些人才走出来了,才华就施展开来了,才干都显示出来了,就有作为了。原来一大批人在集团各个企业里面是不显山露水的,企业给他们发挥的空间也不大,一出来就都把自己的潜能都激发出来了,各自都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尹虹:总的来说,你在建国厂发展得很顺利,再加上你算得上是厂里引进的高级人才,“仕途”应该不错的,为什么后来还是离开了?在那里总共待了多久呢?

万鹏:7年,我是1999年初离开的。说起来,我觉得这里有个比较有趣的事情。当年我考入南京工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而到毕业时,它已经改名为东南大学了;建国厂这里,在我离开前不久(1998年),厂里把旁边的日用陶瓷三厂、建华厂、石湾瓷厂等都合并了过来,改名成为了今天的钻石集团。这两件事让我觉得挺有意思之余,也让我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

当时的我,工作上顺利,也确实很受公司领导重用,中间虽然有过一丝丝出来创业的想法,但总感觉这比较冒险,而我又是一个比较求稳的人。后来是因为谭荣才,他原先跟几个朋友一起创立了佛山市泰尔克陶瓷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后期公司内部出现了一些问题,便退了出来,随后又邀请我跟他合伙创立佛山市粤鑫陶瓷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我没有立刻答应,改变是在他洽谈山西一个项目开始的,那时刚好是1998年的国庆节,我利用假期跟他去了山西协助他谈,那时还是带着手提电脑过去的,为那个陶瓷厂做整厂的规划设计。我们当时就已经用手提电脑来设计了,直接对着客户,一边沟通,一边设计,一边修改,过程很顺利,订单也顺利拿到了。但这位客户也同时提了一个要求,要求我从建国厂出来全盘跟进这个项目。当时我已经30多岁了,我是这样想的:如果到了40岁前我还没有从厂里出来的话,我到时肯定就不会出来了,要出来的话不如现在就出来,给自己一个机会。

1999年1月,我就正式离开待了7年的建国厂,成为了粤鑫的两大股东之一。后来我在粤鑫这边的拍档谭荣才因为一些特殊因素的变动没办法跟我合作下去,然后我就退出来了。同一时期,我现在的拍档杨培忠也从石湾华鹏厂出来自己做窑炉的技术服务,做得也挺不错的。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因为我们有很多共同点,同时也有很多不同点可以互补:我们都是陶院出身,我学机械,他学热工;我原来在建国厂,他在华鹏厂,都是当时大力引进意大利窑炉设备消化吸收的企业;我熟悉SITI的窑炉,而他熟悉SACMI,大家的专业技术基础都比较扎实。1999年12月17日,我们正式成立了佛山市中鹏陶瓷技术设备有限公司。

DSC_3676.JPG


三、JUMPER,窑业跳跃者

尹虹:你们公司取名中鹏,显然与你们俩的名字有关,尽管“中”与“忠”有些不同,但是我看到你们公司的英文名是“JUMPER”,为什么叫JUMPER?有什么含义吗?

万鹏:取名“中鹏”的确是各取了我和杨培忠名字中的一个字,但企业取名一般很少用“忠”字,所以我们就用了谐音“中”字,就成了“中鹏”。没想到后来有人问,你们企业是中字辈的,是不是来自湖北的企业啊?那时我们才注意到当时做窑炉的企业,像中信、中窑、中洲等很多窑炉企业都是起源湖北黄冈的。其实我们不是,起名字的时候也根本没想过那么多。至于英文名JUMPER,主要是“中鹏”在广东话里的近音,其次,我们觉得JUMPER的意思也很切合我们公司的愿景——跳出佛山、中国、亚洲,走向世界,催人积极向上。你也可以看到,我们工厂的设计风格也是比较现代的,我们的生意也做到了世界各大洲的国家和地区,像意大利、巴西、安哥拉、尼日利亚、伊朗、叙利亚、埃及、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埃及、越南、马来西亚、台湾等。

 

尹虹:你们俩刚出来开始创业的时候,资金实力方面应该不算强吧?那你们是怎样在当时已经强手林立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慢慢发展壮大的?

万鹏:当时我们的起步资金是7万元,接的第一个项目是一个23万的工程,我们是包工不包料的,后来接的一些小的项目我们才包料。我们最先是在温州、临沂、太原等外省市场慢慢做了起来,然后才是迂回到广东市场来发展的。我们也是行业里最早用手提电脑和投影仪谈生意的,直接去到客户那里,按照他们的要求我们马上用电脑就可以现场给他们设计出来,他们对此也是很信服的,觉得我们的技术实力还不错。


尹虹:你们可以说是白手起家的,那在你们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节点对你们企业的成长是最重要的?或者说,哪些点对你们公司的发展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

万鹏:我们成立企业时门槛还是比较低的。我之前所在的建国厂主要生产瓷片,华鹏主要生产抛光砖,两个厂的产品定位不一样,我们所掌握的技术,正好分别涉及到当时的瓷片和抛光砖两大主流产品,而这两个企业在行业内也是有较高认可度的。说到发展,有几个转折点确实对我们公司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

第一个是嘉俊。这是我们首次回归佛山,为国内知名品牌提供压机后整线服务,这个工程的顺利进行,为中鹏公司的良好口碑打下了基础。后来,当时在嘉俊任总经理的叶总离开原公司创立了业内另一个知名品牌博德,基于前期的成功合作,我们又顺利地连续拿下了他们多个订单,这些成功,为我们能与最重量级之一的客户诺贝尔取得长期合作机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个关键合作伙伴诺贝尔,是国内的顶级品牌。原来诺贝尔的设备全都是引进意大利的,不是SACMI就是SITI。他们知道我们在嘉俊、博德的成功后就找到了我们,跟我们合作,使用我们的设备后发现我们的设备确实好,从此他们就再没进口过外国的窑炉了。虽然后来还有国内的其它窑炉品牌成为了他们的合作伙伴,但中鹏依然还是诺贝尔的最大窑炉供应商。

第三个是出口方面。印度是我们海外市场的第一站,当时是与科信达合作的,而我们完全独立出口的第一单业务是卖到巴西。当时客户要求我们把所有的零部件准备好,钢材开好料一起发过去,让我们到巴西现场去制造安装,没想到当时由于客户的疏忽,签证没有如期获得,最后,客户居然根据我们的图纸,自己将窑炉的制造安装工作完成了!后来我们的巴西市场也做起来了,再下来是非洲。2006年,我们又为一家意大利知名公司提供了产品,这在行业内也是很有影响力的。


尹虹:你们的产品能够在海外市场与意大利产品同台竞技,那是很有历史意义的!要知道,意大利是中国陶机的“祖师爷”啊!而且代表了最先进的陶机生产国。

万鹏:是的,我们当时也备受鼓舞!我们国内早期都是从引进、内部消化意大利设备开始,慢慢自主研发的,能走到跟他们同台竞争这一步,我们很不容易。

再回到刚才的话题,接下来一个比较关键的转折点是我们在2006年展会上推出的新方向型窑炉。受SACMI启发,我们对窑炉做了局部包围的设计,把燃气区间支管包了起来,窑炉的外观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减少了窑体外侧装饰板经常容易被烟气熏黑的可能性,整体很漂亮,获得客户一致的好评,记得当时在中国国际陶瓷工业展上一展出,就有客户指明说要买这款窑炉,后来,这款新方向我们就连续销售了十年之久,在业内产生很大的反响,现在已经有几家仿冒和跟随者。不断进取,永续创新是我们公司一贯的发展理念,我们是坚持自己的设计思路、为解决客户需求来做原创的。

到现在,可能又会成为一个新里程碑的事件是今年6月1日,我们又在广州陶瓷工业展上一口气推出了三项原创性产品,即KOHSTA “高铁时代”系列辊道窑、J-COS中鹏云控系统以及ACRAS全自动辊棒上浆机,这三项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热捧。现在所推出的新技术,我们都做了相应的专利保护,希望“高铁时代”不会像“新方向”那样又被侵权。 


尹虹:说到技术,国内知识产权保护较难,你们有没有过这这方面的官司?

万鹏:暂时没有。行业内确实有发现过模仿我们的,也有直接用我们的产品图片做到自己的产品图册中去,或是报刊广告中去的,有时候我们会联系对方、知会对方,尽量私下解决,因为行业这个圈子就那么大,很多人都很熟。


尹虹:还有什么技术对您们有帮助的,可以补充一下?

万鹏:导流技术,设计导流板用在窑炉主被动边传动系统上方,可以较好地保护外侧板不被熏黑,尤其是十年前,陶瓷厂还在烧柴油时,烟薰得很厉害,很容易把侧板薰坏,这是一个改善性的技术。而从现在起,我们将会在前述的三项创新技术基础上,陆续推出更多的原创技术,推动窑炉向节能减排和智能生产方面不断发展。

DSC_3687.JPG

伊虹博士参观高铁时代窑炉


四、产品布局,从窑炉机械向热能设备延伸

尹虹:我粗略地看了一下,你们公司是以做窑炉产品为主。在品种上,你们最有竞争力的产品是怎样的?你们的产品结构是怎样布局的?我留意到,你们公司名是叫中鹏热能科技,是不是意味着你们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上除了窑炉和干燥器两大产品以外有往其它领域发展的打算?

万鹏:说起产品,我们就只做窑炉和干燥器。窑炉和干燥设备是我们的核心产品,一辈子都不会丢掉。除了建筑卫生陶瓷窑炉外,我们也会做一些日用瓷、特种陶瓷的隧道窑、梭式窑、电窑等。因为我们做的设备都是与热能相关的,是属于热能转换的设备,所以我们公司在2012年就从“中鹏机械”更名为“中鹏热能科技”。

产品方面,我们也开始与著名日本公司合作,向非陶瓷领域发展。日本企业寻求合作伙伴的标准是很高的,一来就看你的公司是否规范,生产环境是否干净,非常严格。他们了解过后觉得我们公司还不错,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跟我们合作起来,最终认可了我们公司。


尹虹:今年的陶瓷工业展,你刚才说推出了新产品,能具体说明一下吗?

万鹏:我刚才提到了新推出的三项原创性产品,一个是我在前面提到的“高铁时代”窑炉(KOHSTA),是我们目前的核心主导产品之一,外观上非常漂亮。我们既在外形结构设计上花了很多心思,窑炉主体的设计融入了高铁的特征元素,面板颜色采用了我们的蓝白主色调,把我们对蓝天白云的依赖表现在产品上,让整个窑炉看起来美观大方,又改善了窑炉车间工人的高温工作环境,强化了操作的简便性。一会我们可以到车间里去好好看一下,它的侧面采用了全包围的设计,可以将助燃风管全部藏到窑炉内,既美观又隔阻了大部分的热量,有效改善工人的操作环境。当前,助燃风加热技术是一项主流的窑炉节能减排技术,所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就是窑炉工操作位环境温度过高,而这种设计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另一个是我们的中鹏云控系统(J-COS),可以让一个人同时负责管理更多的窑炉。我们可以说是行业内最先大规模稳定使用计算机软件控制窑炉的窑炉公司,早在2000年我们就推出了行业内第一套正式用于商务和设计的高效窑炉辅助设计软件——辊道窑计算和设计系统,而我们现在的云控系统也是一套产品应用性软件系统,特点是可以远程******,支持实现各种平台之间的无缝衔接,操作简单并有更多个性化增值服务。这套系统采用无线数据通信、数字化图像采集、压缩、存储等技术,实现主流移动终端对窑炉实时运行******。云控系统支持******直接控制窑炉,这样人就不用守在窑炉边上,大大改善了窑炉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而且******与电脑数据同步,每分钟保存一次,可以清楚地查看历史数据。同时,设计完善的管理机制与密码认证机制,根据不同级别的用户分配相应的控制权限,使窑炉操作数字化和智能化。

还有一项,就是自主设计研制的新型全自动辊棒上浆机ACRAS,作为传统人工辊棒上浆的替代工具,提高辊棒喷涂质量,可确保不同棒的一致性,降低劳动强度,对工人的工作技能要求降低,可以大批量制定微变异型棒,降低辊棒转动对砖的伤害。而喷涂操作由数字化控制,同时具备辊棒定点定位的喷涂功能。该设备大大改善了日常辊棒上将的工作效率和喷涂质量,还减少了场地占用。


尹虹:几十年来,我也接触过、走过不少其它行业,我感觉陶瓷行业还是做得很好的,设备、技术方向都很先进,一些稀土行业、矿石煅烧行业等使用的窑炉设备的自动化都比我们落后,而我们行业的自动化程度相对比他们高很多。有没有设想向一些平行的行业渗透?

万鹏:我们在平行行业有些介入,但不是很多,我觉得有时这些扩张也是要讲究机缘的,我们会逐步地、自然的、探索性地在其他行业做一些工作,但不会太刻意的去做。

目前,我们还是主要专注于做建陶行业的窑炉和干燥器,专注热能领域产品的研发。就陶瓷行业来说,节能是个大项目,而且我认为陶瓷生产过程中的节能更是个系统工程,不能说在窑炉的某个部件或环节上做些改进,节能量数据有所上升便是节能了。我所认为的节能,不能只盯着窑炉来看,一定是要系统化地考虑的,从窑炉到整个生产线来系统地考虑。

高铁时代窑炉.jpg

高铁时代窑炉


五、在行业低迷里,持续加速前行

尹虹:关于企业的发展规划,有一个问题是我在采访中一定要问的。通常企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如果要继续扩大规模发展,除了自身资本的积累,都会考虑上市集资的问题。行业内像东鹏、中窑、摩德娜、道氏他们都在这两三年里先后上市了,就你们现在的情况来就说,有考虑过上市的问题吗?

万鹏:新三板,我们也考虑过要不要上。现在整个经济环境以及陶瓷行业的境况都比较低迷,我们做窑炉这一行的,利润向来都比较低,如果为了跟同行竞争去打“价格战”,即使拿下更多的订单,整个后续服务工作很难跟上,那没意义。就目前来说,我们公司暂时还没产生资金方面的瓶颈问题,让我们去上新三板拿点钱回来多为客户建几条窑,还没这必要。另外,我们公司在银行系统的信用度很高,在资金方面我们不用担心。


尹虹:现在做设备的公司,因为行业的低迷,大家都在互探信息——明年会有转机吗?我的看法是,明年的行情可能会更差。像刚才说的,陶瓷行业在1999年前后的形势比现在的更差,但中鹏公司恰恰是在那样一个“风口”上成立的,现在行业迎来的有可能又是一个“风口”,面对这样的形势,你们的感觉怎样?计划怎样来应对有可能越来越差的行业环境?

万鹏:到今年为止,我们公司的业绩还是挺好的。销售形势不会差过去年,与2013年相比,还有不少增长。我们今年推出的高铁时代窑炉和云控系统,吸引了很多客户的关注,订单增长量也很可观。最近我们都在想,我们要不要刹车?要不要扩建新的生产基地?现在我们生产车间用地不够,因为订单太多,所以现在除这边工厂以外,我们在外面还租了很多车间用于生产。

对于行业的未来走向,我不会很悲观。在国内严厉的环保政策压力之下,陶瓷企业停窑、整改是必然的。除了国内市场外,我们今年在国外市场的形势也很不错,生产线也一直在上。我相信,只要我们跑得比以前快或者比别人快就可以了。


尹虹:在大家情况普遍都不好的情况下,你们还能够保持增长,感觉日子应该过得挺滋润的吧?

万鹏:行业环境差,大家都很难受,其实我们也很难受,因为我们窑炉行业的利润本来就很薄,市场一转淡,我们的利润空间就会被压得更低。一些同行见到我们也会开玩笑,说我们过得很滋润什么的,其实未必如此。相对来说,我们的窑炉和干燥器的价格会比其它竞争对手的要高,尤其是在很多同行都以整线来进行捆绑销售的情况下,他们的报价可以比我们更低,但我们还是坚持不降价,我们把高出的金额都投入到比别人更好的产品品质及服务上去了。今年以来行情不好,大家都打起价格战来,我们也不可避免被卷入其中,只好尽可能地坚持我们的底线,折扣可以打在利润上,但绝对不能打在质量上。


尹虹:15年多的时间,你们能有如此成就,非常出色。但感觉你们公司一直以来都比较低调,虽然从你们的公司网站上能看到你们10多年来持续推出了不少业界领先的产品,但似乎从来没见你们开过产品推介会之类,其实在这一方面你们是怎样考虑的?

万鹏:是的,我们从来没开过产品推介会,虽然也曾想过像其它同行那样举行推介会,来向行业展示我们的产品,但思量一番后决定还是放弃,想着还是踏踏实实地把产品做好,有客户的认可是最重要的,行业不大,口碑好坏别人都会传,当然,宣传的力度将来也是要随着企业发展的需求变化而调整的。


尹虹:踏踏实实做好产品,客户自然会认可的。我们的访谈今天就到这里,万董,这里我代表佛山陶瓷学会、《佛山陶瓷》杂志社、《创新陶业》报及中国陶瓷产业信息中心对你接受《尹虹面对面》访谈再次表示感谢,谢谢!

DSC_3672.JPG

伊虹博士与万鹏董事长合影留念